自1882年中國電力工業誕生至今,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新中國成立前,電力工業發展緩慢,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新中國成立后,電力工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得到快速發展。1978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12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566億千瓦時,分別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開放以來,電力工業體制不斷改革,改變了單一國家投資體制,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資金,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電力工業不斷跨上新的臺階。
“十五”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加快發展,“西電東送”、城鄉電網改造等工作成效顯著。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社會對電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受高耗能產業發展過快,主要江河偏枯和燃料價格上漲,以及部分地區新投產的發電容量偏少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電力供應形勢變得較為嚴峻。針對電力供需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未雨綢繆,及時調整了“十五”電力發展規劃,加強了宏觀調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了電力建設步伐,緩解了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ㄒ唬╇娏ㄔO達歷史最好水平
發電裝機、發電量持續增長。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后,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2000年又跨上3億千瓦的臺階。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了1萬億千瓦時,到2000年達到1.37萬億千瓦時。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中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8%、7.9%,先后躍過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力工業進入歷史上的高速發展時期,創歷史最好水平,年均開工超過2500萬千瓦;投產大中型機組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達到3.91億千瓦,其中:水、火、核電分別達9490、29000、620萬千瓦。2003年發電量達到19052億千瓦時?!笆濉鼻叭辏l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達到7.0%和11.7%,居世界前列。
電網建設得到加強。電力工業改變歷史上“重發、輕供、不管用”的狀況,逐步加大對電網建設的投入?!笆濉鼻叭辏略?/SPAN>33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1.83萬公里,變電容量7282萬千伏安。2003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20.7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6.06億千伏安。電網與電源的結構性矛盾逐步緩解。
1998年以來實施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特別是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降低了電價水平,改善了8億農民的用電狀況,解決了近3000多萬無電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而且加強了網架結構,緩解了城市配網“卡脖子”問題,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電源結構調整有序進行。水電開發力度不斷加大,2003年水電裝機達9490萬千瓦,占24.2%,居世界第二位,在建規模4700萬千瓦,占57%。大機組比重有所提高,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發電機組達到14763萬千瓦,占37.8%。30、60萬千瓦火電機組已成為電力建設的主力機型。
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展迅速。西電東送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前三年開工電源2480萬千瓦(占32.7%);開工500千伏交、直流輸電線路8520公里。廣西龍灘、云南小灣等水電站陸續開工;貴州到廣東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已先后投產運行,提前實現“十五”新增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的電網建設目標。三峽水電站首批機組已投產發電,三峽到華東、廣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先后投產。陜西、山西、蒙西地區向京津唐電網送電能力逐步增加。華北與東北、福建與華東、川渝與華中等一批聯網工程已經投入運行, 2003年跨區交換電量達到862億千瓦時。西電東送、全國聯網工程對調劑電力余缺、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ǘ╇娏Νh保取得顯著成績
電力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控制煙塵排放,目前安裝電除塵器比例達到85%以上,煙塵排放總量較1980年減少32%以上,單位千瓦時煙塵排放量減少了88%。1995年底結束向江河排灰,2002年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97%,部分水資源缺乏地區實現了廢水“零排放”。2003年底全國安裝脫硫設施的電廠達到1000萬千瓦,在建規模超過500萬千瓦,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40%。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取得進展,已經掌握了低氮燃燒技術。水電、核電和電網的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
?。ㄈ┘涌炜萍歼M步,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有了較大提高
電力技術裝備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火電主力機型從改革開放前的5萬和10萬千瓦,發展到30和60萬千瓦;全國電網從省級電網發展到區域電網,并開啟了大規模西電東送、南北互濟、全國聯網的新時代;主網架電壓等級也從220千伏提升到500千伏,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330/500千伏主網架。
三峽工程的建設標志著中國水電工程技術和裝備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以三峽至常州±500千伏直流工程建設為標志,中國直流輸電工程處于世界前列,基本掌握了工程設計、施工、調試技術。西北750千伏電網示范工程啟動,為更高電壓等級的電網建設奠定了基礎。
技術經濟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供電標準煤耗從1978年的471下降到2003年的380克/千瓦時;發電廠用電率從6.61%下降到6.07%;線路損失率從9.64%下降到7.71%;平均單機容量達到5.51萬千瓦。
在超臨界、超超臨界、環保型火電機組以及燃氣輪機等方面,加大了技術開發和技術引進的力度。60萬千瓦級超臨界火電機組國產化依托工程的建設,以及燃氣輪機發電設備和抽水蓄能電站設備對外打捆招標等,為中國電力設備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創造了條件。中國電力工業已經進入大機組、大電網、西電東送、全國聯網的新的發展階段。電網運行基本實現了自動化、現代化管理。電力工業正向高效、環保、安全、經濟的更高目標邁進。
?。ㄋ模╇娏w制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2002年2月國務院批準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和廠網分開、重組國有電力資產,組建電網、發電公司,以及競價上網、實行電價新機制的基本原則。根據“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積極穩妥,配套推進”和“先主后輔,先上后下,先易后難”的原則,2002年底,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公司和四個輔業公司的相繼成立,電力體制在中央層面上廠網分開的改革已經完成。后續工作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穩步推進,電價體制改革和電力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也正在積極進行。
?。ㄎ澹╇娏π枨蟾咚僭鲩L,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凸現成效
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基本處于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電力供應短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電力工業快速發展,1997年開始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區供大于求。進入新世紀,電力需求增長迅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電力供需狀況又趨緊張,發電裝機利用率(利用小時數)大幅提高。
為緩解電力供需矛盾,做好電力供應,提高能效、促進電力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國家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各地政府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合理引導電力消費,落實用電錯峰、避峰和發電、用電側峰谷電價方案,緩解電網峰谷差矛盾。通過迎峰渡夏的考驗,各地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發揮了較好的作用,用電負荷率普遍提高。2003年在缺電嚴重的江蘇、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南網、山西等地,利用錯峰、避峰、負控限電等手段,日最大轉移負荷都在100萬千瓦以上,其中江蘇達280萬千瓦。
電力需求管理工作不僅對緩解電力供應緊張有較好效果,而且對節約能源、降低電力工業建設成本、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也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