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1月29日起,本報“區域經濟”版推出了“成長中的城市群”系列深度報道,全面展示了北部灣、遼中等6個地區城市群的發展面貌。讀者紛紛來信發表感想,這里摘登了其中的三篇。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本報其他區域經濟報道。
《經濟日報》“成長中的城市群”系列報道包括《北部灣城市群崛起正當時》、《遼中城市群七城聯動漸融合》、《皖江城市帶沿江聯動跨江發展》、《“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圈”輪廓初顯》、《中原城市群彰顯產業聚集效應》、《關中城市群: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可持續發展》6篇。這組報道選題重大、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版式大氣。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群”成為經濟新聞報道中的常見詞匯。但什么是城市群?我國主要的城市群有哪些?目前的發展狀況怎么樣?很多讀者想知道,但不了解。這組報道抓住讀者關心的問題,關注現實、研究現實、反映現實、服務現實,真切回答了廣大干部群眾關心的問題,在解疑釋惑中向讀者深入剖析了城市群這一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課題。在增強經濟報道的可讀性方面,這組報道做了很好的探索。報道采用“1+1+1”的形式,每篇通訊都配發一個相關的新聞故事、一篇記者的采訪札記,體裁多樣,角度新穎,語言生動。從總體上看,這組報道詳盡剖析了城市群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采寫者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的結晶,對我們更好地總結城市群發展經驗,促進城市群又好又快發展,一定大有裨益。
文/遼寧省營口市委宣傳部 王宗仁
* * *
不同的城市群具有不同的優勢,發展只能因地制宜。報道中無論是北部灣、遼中,還是中原、關中,這些地區城市群的發展軌跡和發展模式各不相同。比如,北部灣經濟區致力于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正努力成為溝通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國際大通道、交流大橋梁、合作大平臺;皖江城市帶則依托已有的大型企業的發展,帶動配套產業乃至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這些大型企業也在城市群又好又快的發展過程中受益匪淺;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圈,主要圍繞鄱陽湖區的生態優勢做文章,“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中原城市群則賦予區域內各城市不同的功能定位,如鄭州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洛陽定位為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定位為國際文化旅游城市和制造業基地……城市群內各城市功能互補,整體優化。
盡管彼此發展戰略不一樣,但綜觀各地城市群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生態”是它們的共同關注點。從這組報道我們欣喜地看到,如今各個城市群都把生態建設列入發展目標。比如,報道中提到不同城市協調和配合意識增強了,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問題就容易得到集中解決。
城市群在我國發展潛力巨大。如何在堅持生態建設的前提下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各主要城市群將遞交更精彩的答卷。
文/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胡宇鏑
* * *
《經濟日報》“區域經濟”連續推出6組“成長中的城市群”系列深度報道,從突出區位特色的北部灣城市到互動合作的遼中七城,從皖江聯動發展的城市帶到“守住一湖清水”的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繼而到彰顯聚集效應的中原腹地……一個個城市群被依次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如此大跨度、大規模地集中深入剖析一個區域經濟課題,在近年來媒體的新聞報道中并不多見,因而吸引了包括筆者身邊同事、朋友在內的眾多讀者關注的目光。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已經提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對周邊地區具有巨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能促進各城市自身的發展。城市群的興起,已是當今世界區域經濟競爭與發展的大趨勢。
在城市群的建設中,如何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從而有利于生產要素的跨區域合理配置和流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正如記者在“采訪札記”中所說,“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并不意味著要打破現有的行政區劃,進行重新組合,更重要的是要消除種種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行政制約。”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經濟日報》這組報道提出了這個重要課題,并進行了一次系統、詳盡的分析,給人啟迪,讓人深思。
文/江蘇省常州市委宣傳部 劉 娟
(摘自2008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