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標準技術委員會魏曉東
7.1.4.5 智慧醫療
智慧醫療是綜合應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整合衛生部門、醫院、社區、服務機構、家庭的醫療資源和設備,創新醫療健康管理和服務,形成全息全程的健康動態監測和服務體系。
(1)智慧醫療的架構(如圖5所示)包括基礎層、數據庫層、云層、管理服務層、服務層、保障體系六個方面。
圖5 智慧醫療架構圖
基礎層:依托城市基礎網絡,通過建設公共衛生專網,實現與政府信息網的互聯互通;建設衛生數據中心,為衛生基礎數據和各種應用系統提供安全保障。
數據庫層:包括藥品目錄數據庫、居民健康檔案數據庫、PACS影像數據庫、LIS檢驗數據庫、醫療人員數據庫、醫療設備等衛生領域的六大基礎數據庫。
云層:計算與交換云平臺及智慧醫療公共服務平臺,主要提供以下三個層面的服務:基礎設施及服務,提供虛擬優化服務器、存儲服務器及網路資源;平臺及服務,提供優化的中間件,包括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門戶服務器等;軟件及服務,包括應用、流程和信息服務。
綜合應用及其服務體系:包括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平臺和家庭健康系統三大類綜合應用。
服務層:基于應用支撐平臺,綜合平臺通過統一標準的數據格式和數據表示形式,完成系統內各系統的數據集成、數據交換并完成其他系統的數據交換,例如與醫護工作站、醫護手持終端、醫院多媒體顯示以及TV等終端設備間的數據集成、交換等業務,全面實現各應用系統的業務和數據融合。
保障體系:包括安全保障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和管理保障體系三個方面。從技術安全,運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構建安全防范體系,切實保護基礎平臺及各個應用系統的可用性、機密性、完整性、抗抵賴性、可審計性和可控性。
(2)智慧醫療綜合應用及服務主要由三部分構成,是智慧醫療的主要應用內容,分別為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
智慧醫院系統:智慧醫院是智慧醫療的基本單元。智慧醫院系統是以人為中心,依賴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泛在網等新技術將信息技術與醫院實際應用環境相結合,通過醫療資源的共享,形成高品質、優服務、高效率的新醫療生態系統模式。智慧醫院可以解決各類主流醫院信息系統兼容的模式,可為醫院各部門提供對病人診療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及共享服務。平板及手機移動端令醫生隨時可以訪問患者診療信息并進行診斷、報告并開據醫囑,大大提高醫院運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調配閑置醫療資源。在信息保密的基礎上,通過云平臺對各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及共享,利用本系統提供的遠程診斷平臺實現實時遠程會診或遠程指導培訓等功能,從而將閑置的優質醫生資源迅速調配到急需幫助的基層醫療現場,幫助患者快速獲得診療結果并利于大病轉診。
智慧醫院系統:由以下三部分組成:與醫療臨床業務相關的信息系統、與醫院業務傳輸相關的通訊系統、與環境控制和安全相關的系統。
與醫療臨床業務相關的信息系統——醫院信息化建設:醫院信息化建設包含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CIS、LIS、PIS、RIS、PACS、ORIS、EMR等)、排隊叫號系統、醫護呼叫對講系統、信息發布及門診導引系統、醫用探視系統、ICU重癥探視對講系統、手術示教及遠程醫療系統、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嬰兒防盜系統、定位跟蹤管理系統、臨床技能培訓系統、POCT即時檢測系統、藥房自動配藥系統等。
與醫院業務傳輸相關的通訊系統——醫院基礎通訊建設:基礎通訊建設包含綜合布線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無線網絡系統、程控交換系統、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接收系統等。
與環境控制和安全相關的系統——醫院智能設施建設:智能設施建設包含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出入口控制及一卡通系統、入侵報警系統、電子巡更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背景音樂及緊急廣播系統、時鐘系統、多媒體會議系統、無線對講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能量監測系統、智能化集成系統、機房工程等。
區域衛生系統:區域衛生系統是圍繞“看病等、看病貴”等突出就診問題而建設的一套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智慧區域管理系統。它將提供所有的通信標準和接口標準,協調所有應用的關系以及實現數據應答的自動化并保證數據路由的建立及維護。此外該平臺將聯系所有各類應用系統,抽取數據、清洗數據逐步形成核心數據庫,這些集成的數據可實現針對主題的轉換。建立區域信息共享交換平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居民健康檔案服務及其他區域內的協同應用。構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實現基層衛生機構與專業衛生機構之間的業務協同服務,提升基層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實現夯實網底的目標。同時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最終提升整個區域的衛生信息化水平及醫療服務質量,緩解醫患矛盾。
家庭健康系統:家庭健康系統是最貼近市民的健康保障,包括針對行動不便無法送往醫院進行救治病患的視訊醫療,對慢性病以及老幼病患遠程的照護,對智障、殘疾、傳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監測,還包括自動提示用藥時間、服用禁忌、剩余藥量等的智能服藥系統。用戶在家庭使用生理參數檢測模塊獲得生理參數,如:血壓、心率、體溫、血氧飽和度、血糖等,并將測量數據經由無線網絡實時發送到醫院監護平臺,醫生在監護平臺根據客戶的生理參數作出診斷,給出治療方案,并將方案反饋給客戶,實現一個完整的家庭健康監護過程。
7.1.4.6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就是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旅游服務、營銷和管理理念,充分配置和整合人、物資、信息和資金等旅游產業資源,服務于公眾、企業和政府,形成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系統。
(1)智慧旅游的整體框架智慧旅游整體框架由基礎建設支撐、數據與服務支撐層和應用層構成,如圖6所示。
圖6 智慧旅游整體框架圖
基礎建設支撐是智慧旅游的基礎。包括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等核心單元。
數據和服務支撐是智慧旅游建設的核心,是實現智慧旅游信息資源的融合、共享和共用,并為各類智慧應用提供支撐。數據的融合,從數據處理層面看包括了海量數據匯聚于存儲、數據融合與處理、智能挖掘分析。服務融合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對下層提供的各類數據資源和應用資源進行統一的服務化包裝、處理及管理,以便為構建上層各類智慧旅游應用提供統一的支撐平臺,對應用層提供的服務模式是云服務。
智慧旅游借助無所不在的感知網絡,以統一數據和服務支撐為基礎,通過各種應用系統,向游客、旅游企業、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各種智慧服務。面向游客的應用包括線路規劃、電子導游、機票預訂、酒店預訂等。游客通過互聯網終端、智能設備,主動獲取旅游相關信息,根據自身的需要定制旅游出行計劃,在這個層次上游客能夠通過交互界面實現最基本的導航、導游、導覽和導購功能,解決游客行、食、住、游、娛、購六大問題。面向企業的服務包括數字營銷、客戶管理、游客支付等,企業提供旅游資源信息和相關服務,同時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面向管理部門的應用主要包括旅游政務、檢測預報、監控中心、指揮調度等。
(2)智慧旅游的關鍵技術包括:寬帶網絡和電子技術、物聯網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多元數據庫技術、數據挖掘和數據融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這些技術為整個系統提供技術支撐,使智慧的旅游成為可能。智慧旅游體系建設的核心主要是旅游應用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包括旅游非空間信息管理系統與旅游空間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具體由若干子系統組成,分別是:系統管理模塊、旅游信息管理系統、旅游信息網絡發布系統、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詢系統、三維虛擬旅游系統、旅游管理與規劃信息系統、旅游災難預警系統等。
智慧旅游的云計算建設須同時包含云計算平臺與云計算應用。目前智慧旅游實踐中經常混淆了云計算平臺與云計算應用兩個概念,如“旅游云”、“旅游云計算”、“旅游云計算平臺”等。實際上,云平臺具有某種程度的應用無關性,因此智慧旅游的云計算的應用研究應側重于云計算應用,如研究如何將大量、甚至海量的旅游信息進行整合并存放于數據中心,如何構建可供旅游者、旅游組織(企業、公共管理與服務等)獲取、存儲、處理、交換、查詢、分析、利用的各種旅游應用(信息查詢、網上預訂、支付等)。從某種程度上講,云計算在智慧旅游中體現的是旅游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共享與充分利用以及一種資源優化的集約性智慧。
如何充分利用智慧旅游不斷采集、存儲及處理的大量甚至海量數據信息,使其能夠在旅游服務及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關系智慧旅游成敗的關鍵問題。人工智能就是智慧旅游用來有效處理與使用數據、信息、知識,利用計算機推理技術進行決策支持并解決問題的關鍵技術。在旅游研究領域,人工智能更多地被用于旅游需求預測中;人工智能的作用還包含游憩質量評價、旅游服務質量評價、旅游突發事件預警、旅游影響感知研究等諸多領域。如果將物聯網、云計算以及移動通信技術看成智慧旅游的構架技術,那么人工智能就是智慧旅游的內核技術。
(3)智慧景區:智慧旅游景區的提出,在智慧旅游概念的基礎上,根據景區規劃與管理、保護與發展的需要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平臺、應用集成和系統管理的綜合管理平臺及旅游綜合資源數據倉庫(數據中心)等。根據實際應用與業務需求,將各平臺進行有機整合,實現資源有效利用與調度。智慧景區通過物聯網對景區地理事物、自然災害、游客行為、社區居民、景區工作人員形跡和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進行全面、透徹、及時的感知。對游客、社區居民、景區工作人員實現可視化管理。
作者簡介:
魏曉東,196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精儀系。1984~1991年任安徽工業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1991年出版《分散型控制系統》(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2000~2012年任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公司副總工、事業部總設計師,北京地鐵13號線、深圳地鐵一期工程、廣州地鐵3號線綜合監控系統工程技術總負責人。2006、2010年出版《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與技術》初版與第二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主編國家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636-2010)、《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系統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GB/T50732-2011);2010年主編關于兩化融合的國家標準《工業企業信息化集成系統規范》(GB/T26335-2010)。2013年至今任清華同方數字城市工程中心技術專家,住建部城市軌道交通標注技術網Eu委員會委員,全國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8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