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據要素流通被高度重視,隱私計算技術通過“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的服務范式已逐漸成為數據安全流通的有效保障方式。近年來,隱私計算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高速發展,正處于產業快速增長期階段。隱私計算應用也逐漸從金融、政務、通信、互聯網、醫療等傳統場景擴展到能源、工業、教育、廣告、跨境流通等新興領域:同時在數據要素加速開放共享的新形勢下,隱私計算也成為支撐數據要素流通平臺的重要技術設施,在公共數據流通平臺、數據交易平臺、企業集團數據平臺等模式上被廣泛應用。
2023年,樣本企業的盈利水平、營收增速、市場預期和投資意向指數呈現波浪式前進、曲折式發展的特點。整體盈利水平下降,但營收增速平穩。市場預期和投資意向指數在二季度觸底后下半年穩定向好。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降低要素成本和提升生產效率成為改善企業經營困難的重點。政策支持對企業盈利水平、營收增速、市場預期和投資意愿有積極影響。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的新高地、大國競爭的新焦點、產業發展的新賽道。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大模型應用的主戰場。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轉型正邁向3.0階段,工業大模型+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智能設備正在構成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新基礎。
目錄 01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態勢 02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展望 03 下一步工作建議
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舉措,是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實現效益增長的新機會。加速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能使中小企業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賦能下提升經營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還能讓中小企業緊跟數字經濟時代大勢,不斷將自己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推陳出新,為企業經營注入新動力。
《智能工業企業未來展望》總結了近年來制造企業面臨的困境,比如供應鏈、勞動力和經濟環境的挑戰,導致生產力、收入和利潤增長受阻。許多制造企業選擇通過增加服務業務來應對這些挑戰。根據報告,從2022年到2025年,數字賦能型服務預計每年增長28%,到2025年,預計占制造企業服務收入的72%,而非數字賦能型服務收入將下降1%。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聚焦于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實踐,借助企業調研、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對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開展持續跟蹤研究,連續五年發布《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報告》。本報告從“數字化轉型現狀”“數字化轉型的資源投入”“數字化轉型的成效”“企業數字化新趨勢”四個方面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并結合部分優秀企業案例,展示了各行業典型企業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的有益經驗。
《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4年度工作要點》已經2024年4月2日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
2023年,我國電力消費水平回升。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922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受國民經濟回升、“新三樣”產量增長等因素影響,2023年用電量增速回升,高于GDP增速1.6個百分點,已連續四年超過GDP增速。
報告深入分析了大模型在工業全鏈條應用的探索。在研發設計領域,大模型通過優化設計過程提高研發效率;在生產制造領域,大模型拓展生產制造智能化應用的邊界;在經營管理領域,大模型基于助手模式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在產品服務領域,大模型基于交互能力推動產品和服務智能化。此外,報告對各個領域的具體應用案例做了詳細介紹。
報告通過深入分析和案例研究,為企業提供了一系列關于數字化轉型的策略和建議,旨在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本《實踐指南》給出了網絡安全產品互聯互通時資產信息的描述格式,可用于指導網絡安全產品互聯互通功能的設計、開發、應用和測試。
隨著數字經濟成為全球性經濟熱點,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數字經濟的浪潮之中,各國均出臺數字經濟頂層規劃設計以保證落地實施成功。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數字經濟政策密集出臺,我國已基本形成完善的數字經濟頂層設計與細化的地方推進舉措相結合的政策體系。數字經濟政策部署已成為我國構建現代化產業、市場、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 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量。
中國華能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華能集團可再生能源領域首席專家郭辰在“碳視角下的新型電力系統”主題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新型電力系統背景下若干重要技術方向的思考》的主題演講。
《2024年中國 AI 大模型產業發展報告》對于 AI 大模型產業發展背景、產業發展現狀、典型案例、挑戰及未來趨勢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為政府部門、行業從業者以及社會公眾更好了解 AI 大模型產業提供參考。